讲座实录 | 孙本文社会学论坛第242期(刘少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11月28日下午3点到5点,第242期孙本文社会学论坛在必威·BETWAY河仁楼401室(合美堂)如期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导师,中心主任,《社会学评论》主编刘少杰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网络社会的结构变迁与不确定性冲突”的讲座。讲座由必威·BETWAY院长成伯清教授主持,必威·BETWAY郑作彧教授以及多名院内外师生出席。
图为 成伯清教授与刘少杰教授
刘少杰教授首先探讨了快速崛起的中国网络社会。中国网络社会已经不是虚拟社会,而是具有极强实践性、异常活跃的现实社会。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既受益于改革开放的需求与推动,也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扩展,是中国社会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之一,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近年来,网络社会的结构发生重大变迁。社会空间的双重分化,线上线下并行。缺场交往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形成新基础,如传递经验、间接经验、规制经验。同时,社会认同、权力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迁。网络群体无限丰富,时空压缩与扩展并存,海量信息供应下带来不确定性。此外,5G时代网络社会可能会产生更深刻变化。5G时代突出特点是极速通信、万物相连。这些变化的实质是时间极度加速、空间无限扩展,主要表现为缺场交往、传递经验、信息供应、网络群体等网络社会现象都将在极快的速度和无限空间中运行。
图为 讲座现场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确定性和社会风险将更加快速到来,并且不确定性和风险还会瞬时转变。面对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冲突,刘少杰教授指出网络社会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新社会形态,而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更迭的根据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是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信息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流动性、更新性带来了社会秩序的不确定性,而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是流动性与更新性。与乡土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拥有海量信息,流动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为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刘少杰教授区分了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与人为不确定性。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的根据在于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不确定性是网络社会的本质特点、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因,但是站在乡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立场上看,会得出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的否定性结论。除此之外,网络社会的治理者为消除不确定性也会产生的人为不确定。这种治理方式所造成的人为不确定性的特点是用过去限制现在,用僵化抑制创新。于是可能存在人为不确定性与网络社会不确定性之间的冲突。
讲座的最后,成伯清教授进行了点评,认为刘少杰教授从社会形态角度入手研究网络社会十分有借鉴意义。郑作彧教授和刘少杰教授围绕人工智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场同学就人与技术的关系、网络社会的治理、网络与资本等方面提出问题,刘教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图/文 杨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