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化与学校教育:东亚教育社会学质性研究工作坊”简讯
2019年11月7日上午8:30-12:10在必威betway平台仙林校区必威·BETWAY401合美堂,“知识、文化与学校教育:东亚教育社会学质性研究工作坊”隆重举行。上午工作坊分为两个单元,分别是校、院领导致辞和主题演讲。
必威·BETWAY人类学所副所长杨德睿教授主持了开幕式。首先,校领导邹亚军副校长,必威·BETWAY成伯清院长致辞,感谢各位学者的到来,并介绍了本工作坊的意义,以及必威betway平台及必威·BETWAY的基本情况。邹校长和成院长分别预祝工作坊圆满成功。
主题演讲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程天君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吴康宁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个案究竟是什么:兼谈个案研究不能承受之重”的演讲。他认为走出个案是一种情结,个案是研究者用来窥探其自身与个案都置身于其中的世界的一个窗口,取决于窗口更取决于世界本身及研究者本人。第二位演讲的是来自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院的张建成教授,演讲题目是“台湾教育发展的警讯”。张教授在介绍了台湾教学改革的背景后,发出了台湾教育发展的警讯,包括:社会阶层再制;教育质量平庸;人才培育失衡。张教授最后提出教育发展的三项均衡:人格与人力的均衡;公义与卓越的均衡;固本与创新的均衡。第三位是由来自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的吉田文教授,她做了关于“‘全球化人才’的话语与行为主体”(「グローバル人材」をめぐる言説とアクター)的演讲,由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曈副教授翻译。吉田文教授分析了“全球化人才”话语所蕴含的意义,并聚焦于使用此话语的行为主体:产业界、经济产业界、文部科学省、政府(民主党),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深刻揭示出了一个日本企业内部产生的“全球化人才”问题是如何发展成一个社会热点话语的。
演讲结束后,在场观众与演讲人做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最后,杨德睿教授为三位学者的主题演讲做点评。他将三篇演讲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际的教育政策,包括张教授的台湾教育问题讨论与吉田教授对一个教育口号的论述。杨教授认为这两者背后的宏观教育背景结构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使得日本、台湾等都发生了影响和反应。另一部分是吴教授的方法论问题。至此,上午的主题演讲顺利结束。
11月7日下午14:00-18:00工作坊继续进行。位于必威·BETWAY401合美堂的主题为“学校教育与教育公平”的分论坛由必威·BETWAY社会学系方长春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刘云杉教授,她做了题为“如何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陕西省某市为例”的发言。刘教授介绍了榆林市重点中学、普通中学、民办中学即职业学校,以及米脂县城中学的基础教育改革情况。在挖掘详尽的经验材料基础上,刘教授介绍了深入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值得思考的问题:基层行政的治理逻辑;基层社会的上移:悬浮的学习;孔雀东南飞还是人才的抽吸机制等。第二位发言的是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庄西真教授,他汇报了“三年职校生,四十年职业人——关于‘在职校学什么最重要’的一项研究”。庄教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背景、特点以及存在的优劣势和可能的转变方向。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的沈洪成副教授,发言题目为“穿梭于学校内外:反思中国教育不平等研究中的田野工作”。他重点关注了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方法问题,阐释了穿梭于学校内外的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武库川女子大学教育学部安东由则教授,他做了主题为“日本学校中性少数群体的社会支持”(日本の学校における性的マイノリティ支援の取組)的演讲。必威·BETWAY社会学系贺晓星教授担任翻译。安东教授介绍了日本学校中性少数群体的现状,学校和文部科学省的支持行动,最后提出了对于学生和教师的性少数群体的理解以及有组织的支持体系的建设愿景。
综合讨论环节的点评人是必威·BETWAY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首先,他认为刘教授的研究是一个富含思想性的经验性研究,刘教授从教育均衡、教育质量、教育集中等方面做了十分详实的调查。最后张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对改革的逻辑进行思考;做一个更宏观、时段更长的研究。对于庄教授的研究,他认为其研究视角独特,但是同时建议是否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经验资料。对于沈教授的研究,张教授对研究表现出的抱负和雄心大加赞赏,同时认可了发言内容中宏大的方法论思考。但是不足是聚焦不够清楚,同时对于再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的距离需要再思考。最后,对于安东教授的汇报,张教授认为这一主题是基于日本的社会演变,中国可能缺少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根据感性认识做中外比较,他认为中国的性少数群体可能在学校里会受到更多的歧视,原因之一是中国学校集体生活的密度更高,如集体宿舍。另外,张教授认为需要再思考据此派生出来的不平等与整个社会的制度关系问题。点评结束后,在场观众提出了丰富多样的问题,四位演讲人一一作了认真严肃的思考与回应。
20分钟茶歇后,主题为“文学与叙事”的分论坛正式开始。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曈副教授担任主持人。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的周勇教授,他做了题为“中国教育学的文化研究转向”的发言。周教授梳理了中国教育学的文化探索过程,从八十年代教育学界开始兴起的文化研究实验到九十年代的社会学视角的文化研究实验逐渐形成,到了新世纪,青年教育学者贡献了更多的社会学视角文化研究新实验。最后,周教授指出,本土教育学界的文化研究依然缺乏范式及理论创新,教育学仍需要努力建构社会学视角的文化研究。接着,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维娜教授做了题为“质性研究的复调叙事”的发言。她从关注档案世界的赦罪故事入手到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学校世界,为我们从人性复杂的角度呈现出了质性研究的“另类”叙事样态。第三位发言的是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熊和平教授,他的演讲主题为“身体自传:我与学校的冲突与妥协”。他用自传的方法探讨知识、身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通过“我”三十多年学校教育中的身体叙事,从“幼儿园”阶段到当下,揭示身体是如何被规训为知识的奴仆,以及由此产生的“我”与学校的冲突和妥协。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兵库教育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须田康之教授,他的发言主题为“格林童话在日中韩三国的传播”(日本・中国・韓国におけるグリム童話の受容),由贺晓星教授担任翻译。他分析的是文化遗产接受方的应对方式,主要聚焦于对格林童话的分析。他从进入日本的格林童话中被翻译最多的童话类型角度出发,来确认日本社会的价值取向。其次分析中日韩三国的儿童与母亲是如何阅读格林童话的,最后讨论不同国家的阅读差异是如何受不同社会的价值意识影响的。
综合讨论环节由刘云杉教授点评。她表达了对周教授研究的全面认可和对未来相关研究主题的期待。她对马教授的总体性叙事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对熊老师的“自传”研究的勇敢基于肯定和佩服之情,同时提出了“告白背后和谁对话”的问题。最后,刘教授认为“格林童话”这一研究具有精妙的视角,同时希望看到未来的研究中不同文化背后的美美与共。
7日下午同一时间的必威·BETWAY324位育厅,举行着上半场主题为“教师研究”的分论坛和下半场主题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视角与田野”的分论坛。“教师研究”分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高水红副教授主持。首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艳教授发表“打样与抱团——一个学校组织内教师知识共享的个案研究”的演讲。石艳教授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分析了学校具体动态情境教师知识共享的实践逻辑,指出教师知识共享的过程是新手教师“抱团”,成熟教师“打样”,学校组织制度调节教师个体与教师共同体以及学校资源配置的系统过程。随后,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姜添辉教授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主题为“评论同类型主义:新自由主义构成的制度化脉络以及教师专业实践坐标”。姜教授认为,源自新自由主义的新专业主义逐渐取代了以往的专业自主权,其效能观产生集体性社会期望,此种集体意志关注教师对组织的贡献度,这种表现力聚焦于提升学生学科表现的教学效能,以达到培育人力资本的教育目标。随着世界文化推升普世价值的地位,全球公民素养成为教育的新目标与内涵,新专业主义作为制度化全球情境的产物应运而生,实践着此情境需求的社会功能,从某种角度言,此种连结契合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克服了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中对权力和社会动态发展的忽视。接着,来自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的山田浩之教授发表了题为“信任与不信:对教师的错综复杂的认识”(信頼と不信 ― 錯綜する教師へのまなざし)的演讲,由周正博士候选人担任翻译。山田教授以影视作品与现实生活中背道而驰的教师形象为问题与切入点,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形成与阐述过程。通过对各种文艺素材的分析,山田教授发现即便从80年代开始与教师相关的电视剧中的主角教师才出现了从“热血教师”到“不良教师”的变化,但配角教师一直都是以相对负面形象出现的,这才是整个社会对于教师的一种“不信任”的整体印象。然而,这种教师形象事实上又作为一种刻板印象影响和束缚了教师的行为。山田教授指出,只有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多元的教师认知,才有可能消解掉教师不信的问题。分论坛的最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杨跃教授针对“指向专业‘学教’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基于伯恩斯坦‘教育编码理论’的社会学分析”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表。杨跃教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师范生的学习素养做了调查,结果表明,职前教师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嵌套系统,对“学教”过程、方式和效果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基础教育情境因素和职前教师个体因素。在对中国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的困境分析中,杨跃教授采用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认为这种困境主要源于强分类课程设置与教师知识弱分类诉求的差距,以及强架构课程实施与教师学习弱架构诉求的差距。综合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吴刚教授主导并做精彩的点评。
“教育人类学”分论坛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施旖旎讲师主持。首先,北京师范大学必威·BETWAY人类学与民俗学系巴战龙副教授发表“新教育人类学:构想与解说”的演讲。巴战龙教授指出,当今教育人类学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学术中坚力量薄弱、教育生产能力较弱等,而应对这些挑战的上佳选择就是推动学科界说范式转换。与传统学科界说范式不同,新的学科界说设想强调教育人类学学科群的知识互惠、强调教育人类学的“领地”是“做”出来的,不是“划”出来的;强调研究策略的综合性和适切性,具体研究方法的流动性。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所刘谦副教授发表了“在细节处理解教育生发的强制性和自然性”。刘教授强调了文化作为教育人类学的出发点,阐述了教育实践系统的强制属性与自然属性。刘教授指出,日常生活的细节在捕捉教育实践中各个环节文化意涵的证据、关联与张力以及对教育的强制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理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她列举了利民学校里的杨老师的例子,通过对杨老师外形与姿态、上课情境及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对话等的细节描写,看到了以乡村文明为原生环境的杨老师,在城乡文化体系的张力中,努力践行着对城市文明的理解或想象,并在城乡文明的对立框架中,引导利民学校的孩子走向他理解的“城市”与“主流”。接着,必威·BETWAY人类学所的杨渝东副教授展示了“延续与“归来”的并接结构:论釜山老华侨对韩国人的汉文教育”这一研究。杨教授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切入韩国老华侨的汉文教育,主要从一位老华侨教师对韩国人的汉文教育情况入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表明,老华侨在韩汉文教育的过程中显示出多重并接结构,导致文化再生产的方面在削弱、很多机制在消散;另一方面“刺入”文化再生产的“关系”或者“事件”又在倒向文化再生产,最终造成了文化再生产的他者化。最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易林教授发表“现代性、流动与困境:国际英语培训项目如何打造新身份?”的演讲。易教授通过介绍面向西部农牧区藏族青年提供的英语培训项目(ETP)来检视藏族青年打造新的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遭遇的复杂性、困境以及可能性。研究发现,ETP项目完全改变了藏族青年的生活及世界观,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批判能力与反思能力,但与此同时又使他们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惑。易教授于是指出,“结构”与“后现代”的困境,在一个时空压缩、人口大迁徙的时代,也正是我们每个个体都面临的困境:我们在什么情境下需要一个主导身份、在什么情境下需要一种超级多样性的身份?分论坛最后,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王毅杰教授做了精彩的分论坛点评。第一天工作坊圆满结束!
2019年11月8日“知识、文化与学校教育:东亚教育社会学质性研究工作坊”精彩依旧。
上午8:30-12:00在必威·BETWAY401合美堂举办了两个分论坛。主题为“差异群体研究”的分论坛由必威betway平台杨渝东副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的是大同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陈淑敏教授,她的发言主题是“为何终身学习?高龄者终身学习的行动与结构之考察”。她以社会学“结构行动”理论为参照框架,以高龄者为深度访谈的对象,为我们呈现了高龄社会中高龄者学习参与的需求、规则、资源和再生产现象,同时诠释并分析了高龄者其知识与行动背后隐含的价值选择、冲突矛盾、问题争议和困难挑战。接着中央大学文学部古贺正义教授以主题为“被排斥的青少年及其社会支持:高中辍学者的追踪调查”(排除される若者と支援—高校中退者の追跡調査から)发言,由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静讲师担任翻译。古贺教授关注的是高中辍学者问题。他介绍日本有1.5%,约6万青年人由于辍学失去了学校作为渠道的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的连接点,从而掉进贫困再生产的漩涡。这次研究展示了辍学后青少年的前途判断和选择,以及做出这些判断与选择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这项调查研究的社会影响。第三位发言的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阳妙艳副教授,她的发言主题是“构想美好未来:内地西藏班毕业生的教育流动与就业愿景”。她以“未来愿景”为理论视角,回答了教育流动过程中内地班形成的未来愿景,以及这些愿景如何与内地班制度、内地班学生持续的自我身份认同建构及其重要外界因素相关。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宗锦莲副教授,她的发言主题是“男子气概、美德替代与集体无意识:校园欺凌是如何发生的?——一项来自‘兄弟帮’领袖的口述史研究”。她以20年前某初中学校“兄弟帮”领袖L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不在那里”的一种情景重建来揭示事实本身,最终提炼和诠释了校园欺凌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男子气概、美德替代和集体无意识。


综合讨论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巴战龙副教授做点评。对于陈教授的研究,他认为高龄与老龄的概念在中国大陆与台湾是存在差异的,另外老龄化人群内部差异很大,他建议可以将老龄人学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和案例选取的理由。对于古贺教授的研究,他认为对于同一现象存在中日两国的表现和反应差别,他分享了中国西部县级以下学生的辍学问题,认为家长不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对于阳教授的研究,他同样分享了自己对现象的看法,他认为学校对西藏地区和藏族文化知识传递不足,建设家乡的话语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讨,因为话语本身的建构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另外,他认为这是一个精彩的研究,也存在着与民族社会学对话的空间。最后,对于宗教授的研究,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因为学校作为一个正式组织是不太允许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的,另外,他认为研究校园欺凌的困难之一是如何获得儿童的视角。
20分钟茶歇后,主题为“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分论坛正式开始。宁波大学熊和平教授担任主持人身份。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马和民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人生问题何以不断发生:兼论文化、教育与心灵成长”。马教授围绕三个观点展开了论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根的心灵漂泊时代;无根的根源在于无序;寻根之旅源于社会、文化、教育、心灵秩序的重建。他认为“人的社会化”既是社会的大课题,更是社会的核心课题。人生问题面临几大重要难题:一是人性是复杂的,如何让人性回到真善美是时代难题;二是商品交换关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疏远和非人性化将获得发展,如何逆转这一过程是一个重大问题;第三是社会控制是一项复杂任务,教育作为社会控制的一项主要机制,如何借助于教育共同体建设美好社会又是一个难题;第四是道德建设有其自身逻辑,这是持久性的教育问题。最后他探索了要在实践中摸索走向有根的生活的可能性。第二位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她以“‘恩师’及其教育意味:由《恩师的条件》说开去”为主题。郭教授从几个值得琢磨的现象为起点引出“恩师”的话题,通过对《恩师的条件》的文本解读,提出了重叠与交织、绕远与跑题、严厉与强制这三对词汇并对此的解读。最后,她认为恩师是东方的教育理念的反映,同时对于现代观念下是否还会有“恩师”的现象进行了反思。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吴刚教授做了“班级生活与课堂话语”的主题发言。他对班级生活做了一系列的理解与梳理,另外对于课堂话语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课堂话语分析有苏格拉底式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和孔子式的民族文化志传统这两种路径。最后提出“为何今天课堂话语都走向教化语言”的疑问和相应的思考与解答。
综合讨论由必威betway平台教育研究院余秀兰教授进行点评。首先,她认为马老师的研究主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很值得思考与反思。其次,对于郭老师的发言主题,她认为“恩师”是一个内在要求,但是外在要求发生了诸多变化。如:学校对教师的要求、社会的宽容程度等。最后,吴老师的发言在评议人看来是十分深刻复杂的,她认为课堂中的沉默这一现象也存在“积极的沉默”、“美德的沉默”。话语分析之外多以学生为对象做一些经验研究,这些都值得去关注。
11月8下午14:00-18:00工作坊继续进行。必威·BETWAY401合美堂的主题为“知识与课程”的分论坛由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张爱华副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康永久教授,他的发言题目为“说明文的诗学与政治学”。他以学校教科书中的说明文为分析对象,解构了说明文的客观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齐学红教授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的建构——基于知识与权力的视角”为主题,进行第二场发言。齐教授基于多年在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的身体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实践共同体的诞生过程,探讨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建立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彦教授,她的发言题目是“知识的选择与建构——基于‘24节气主题融通活动’的协同校本研究”。她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卓然小学基于“24节气主题融通活动”的协同校本研究为案例,关注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建构起来的。
综合讨论环节由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院张建成教授点评。他对康教授的“说明文”研究进行了自己的阐释,认为写好说明文需要一定的程序,程序下无情感的说明文与每个人基于主观意识的情感观察分析判断出现矛盾,最终表达自己思想并且把自己的定义加到别人身上的往往是有权力的人。对于齐教授的研究,他认为大学老师与中小学老师存在着建构某种关系的可能性,因此这是一项很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研究。最后,对于王教授的研究,他提供乡土教育的台湾经验,认为这可能有助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最后一场的论坛——“方法的批判和创新”,由必威·BETWAY社会学系吴愈晓教授主持。第一项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民辉教授,他的发言主题为“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研究的不同范式及意识三态观的提出”。钱教授归纳出民族教育研究中的三种范式:民族社会学范式: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说”到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范式:从乡土教育建设到“共生教育论”;教育人类学范式:从“内生视角”到实践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意识三态观”,意图建立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关联性的分析框架和体系。接下来的发言人是来自立教大学文学部的秋叶昌树教授,他的演讲主题为“常人方法学与演剧之间:学校文化的质性研究”(エスノメソドロジーと演劇の間:質的研究による学校文化へのアプローチとして),由贺晓星教授担任翻译。他从常人方法学角度切入教育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常人方法学与演剧相结合的方法论,展开对于一线教育实践主体的教育实践文化支持方法的研究,带来教育实践的新的文化尝试。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必威·BETWAY社会学系贺晓星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东亚意义与教育社会学的质性研究”。他要探讨和研究的是:东亚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不是可以做出与西方教育社会学不同的东西,提供不同的知识类型,尤其是在质性研究这一领域。他认为做质性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于对能指的敏感,对于东亚来说,文本不仅是分析对象,文本分析并非仅指去“分析”“文本”,而是同时也可以是一种突显“文本”的“分析”,指称着“分析”本身的表达充满了“文本”或曰“能指”的鲜活。
综合讨论的点评人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易林教授担任。他认为三位老师的发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是对现代性和理性的一种从理论到方法论的反思。分别评议,他认为钱教授的研究从理论到框架显现出了一种雄心,在建构民族教育框架的过程中,他特别认同实践层面民族文化遇到的问题等观点。易教授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宏观、中观、微观可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整合起来?对于同一族群内部行为策略差异的研究等等。对于秋叶教授的研究,他认为这是有益的关于民主和平等的尝试,这种民主化的研究实践有更实际的研究价值,非常值得借鉴。另外,易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好奇:实践过后有没有一个理论的总结,可以把这研究做的更宽更深。最后,他认为贺教授的研究是从认识论的层次上升到了存在论层次,赞赏了其富有灵性的研究视角,同时期待更多的经验性研究。至此,工作坊分论坛圆满结束!
闭幕式由贺晓星教授主持,必威·BETWAY吴愈晓副院长做主办方致谢。首先,既是主持人又是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的贺晓星教授对参会嘉宾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对工作坊会务组同学表达了特别的感谢。吴愈晓副院长代表学院向工作坊组织者贺老师表示感谢,对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对会议圆满成功表达祝贺,同时希望看到教育社会学整体能有更好的发展,也期待参会的学者今后对必威betway平台及必威·BETWAY有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本次“知识、文化与学校教育:东亚教育社会学质性研究工作坊”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精彩纷呈,让参与者感受到了满满的收获的喜悦。
撰稿人:于坤、杨医铭
时间:2019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