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师生访问复旦大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20浏览次数:3765

       2013年11月16至17日,本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范可教授、邵京教授、褚建芳副教授及10位硕士研究生,共同访问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参与第二届“必威betway平台——复旦大学人类学新锐论坛”及“上海人类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复旦大学人类学日”活动。
(必威betway平台、复旦大学师生合照)
 
       16日下午,本院三位人类学专业研究生在“必威betway平台——复旦大学人类学新锐论坛”中进行了演讲,论坛报告人及题目:仝腾(硕士生),“三个‘清真’——南京市西北回族穆斯林的人类学研究”;曹慧中(博士生),“母职的生产与再造”;方浩铭(硕士生),“当‘乡下人’掌握机械时会发生什么事?”。

(从左上至右下:仝腾、方浩铭、曹慧中)
 
      仝腾以牛羊肉贸易为例,考察了回族穆斯林的“halal经济”的各方面及其背后的清真文化。其论述的三种“清真”——即西北穆斯林的清真、官方的清真、国际的清真,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互相交织、博弈的力量。认为“清真”这一概念不是刻板的,而是谱系的(genealogy);清真是地方的,也是再地方化的(relocalization)。南京市的“halal经济”所表现的特点,值得放到世界伊斯兰文化中去比较和进一步考察。
      曹慧中从“母职(mothering)”引入,讨论了母职意识形态文化霸权、城市中产阶级的密集母职和母职守门、母职的分类等核心概念,并以孕期身体在特殊阶段的特殊蕴意为研究案例,认为当女性处于孕育的特殊阶段时,“性化”的女性身体转为“去性化”的孕期身体,并试图通过实证资料来分析女性的孕期身体在消费社会、医疗机制、社会文化以及自我审视的四层裹挟之下,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和主体性。
      方浩铭极具文学性地阐述田野发现,创新了传统民族志的书写形式。其研究对象主要为来自湖南省浦市镇、合水镇、潭溪镇,在外地(如宁波、广州)打工的年轻一代,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关注由于移动带来的“移民/遗民”两极状况,以及在现代性的入侵之下,农村打工者日常生活的变革,劳动和互动模式的变迁,和对于生活的想象实践。
       复旦大学潘天舒老师就“实验性的民族志”,朱剑锋老师就“为父之道(fatherhood)”给予报告人中肯意见,引发两校师生间热烈讨论。

(左上至右下:潘天舒、褚建芳、朱剑锋、范可、邵京)
 
      17日下午,范可教授在“上海人类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复旦大学人类学日”活动中进行了演讲,题为“社会文化视野里的种族”。演讲从历史、生物的角度表述种族成为焦点的背景,认为种族是被假定为具有不同生物性基础的族群,社会对种族差异类别化、本质化,事实上种族间的差异远小于种族内部的差异,而人类在体质表征的不同,是因为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后,不同地区的人群有不同的演化路径,种族是被社会建构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背景人群的频繁接触使得文化理解愈发重要,应抛弃种族主义观念。
       此次访问复旦大学,有助于增进双方沟通了解,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学学术共同体形成。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研一 张超伦 张艺馨 宋寒昱 供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