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谋思谈:空间表征与场所表征——以作为假构的“池袋华人街”为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18浏览次数:2067

      11月7日16:00-18:00,河仁楼324室,本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谋思谈”如期召开。褚建芳副教授担任主持,出席的嘉宾有邵京教授、Robert Weller教授和杨渝东老师。报告人为来自日本首都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室,现于本院访学的博士生川濑由高,报告题为“空间表征与场所表征——以作为假构的‘池袋华人街’为例”。
       川濑由高同学的报告源于其已发表文章《仮構としての池袋チャイナタウン――池袋北西エリアをめぐる表象の諸相》(2013)。田野地点位于日本东京都丰岛区池袋西北地区,对象是“池袋华人街(IKEBUKURO-Chinatown)”。研究检视原有的针对“池袋华人街”的媒体表征和学术表征,得出此类表述不够贴切的观点。为寻求更合适的学术表征,进行了对店铺结构与分类的外观检查和对华裔劳动者和居住者的听取调查,发现在该地区生活的移民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和来日目的,却看不到“新华侨”的生活集团。结合景观人类学“空间(space)/场所(place)”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池袋华人街”不是一个事实本身,也不是虚构,是基于一部分事实而虚构出的假构,通过这个有唤起力的起名被建构的,也是被这个名字带来的印象创造和再创造。原有的媒体表征和学术表征是以假构(suppositional construct)为中心的空间表征,忽视了当地的商店组织和移民生活的实际状况,此类表征与重视场所,即关心作为居住者、劳动者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场面的表征不同。通过研究,强调事实、对象与表征的距离感,尝试调整空间与场所之间的龃龉。

                                                                                                                                           (川濑由高同学)
 
      报告完成后,褚建芳老师就“华人街”、“中华街”和“唐人街”在日本的使用,邵京老师就“空间”与“场所”的循环再现,Robert Weller老师就“空间/场所”理论使用的必要性,杨渝东老师就“池袋华人街”与高淳县情况的差异等给予报告人中肯意见,引发热烈讨论。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研一宋寒昱 供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