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合美博士餐叙第十期: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05浏览次数:781

    11月4日中午,在我们河仁楼401合美堂举办了第十期博士餐叙,此次演讲嘉宾是来自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孙九霞教授。孙教授的研究领域侧重于社区旅游和社区参与、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旅游与族群关系等,著有专著《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并发表了多篇论文。此次餐叙由我们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范可教授主持,在简单的介绍和开场白后,孙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内容丰富的演讲。

主持人:范可教授

讲演人:孙九霞教授
    讲座开场,孙老师简单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族群研究转向旅游研究的经历。接下来,演讲主要围绕旅游人类学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旅游人类学的发展;第二,旅游人类学的有关理论;第三,旅游人类学在中国(案例研究)。人类学诸多领域其实与旅游是息息相关的,但人类学涉足旅游研究领域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起初主流学者不愿从事旅游研究,使得人类学在旅游研究方面发展缓慢;直到50-60年代才开始出现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到了70-80年代的时候是旅游人类学发展的上升阶段,一些刊物的创立推动了学者对于旅游的关注,专著出版、会议和世界旅游组织等也使得旅游研究在中国的关注度增加,这样才使得旅游研究成为人类学学科中的固定的议题。
    接着,孙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主要包括:(1)涵化与发展的视角:旅游目的地——认为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2)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游客——认为旅游是一种通过仪式;(3)上层建筑的视角:旅游客源地——关注旅游的根本原因。从这三种不同的视角出发,发展出了不同的理论:如涵化理论、仪式理论、舞台真实理论和语境理论等。关注文化接触和由此引发的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的一个传统,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也引起了人类学学者的关注,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考。在仪式理论方面,一些学者把旅游与人生的通过礼仪相比,认为旅游是一种世俗化的仪式、一种现代仪式;孙老师结合特纳、贾法瑞、格拉伯恩的理论和国内的旅游消费现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贾法瑞提出“跳板”隐喻,游客通过非同寻常的流放过程中得到释放和刺激机制,又再次回到平常生活中;格拉伯恩则把旅游活动看做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对的生活方式,从结构上说,都经过一个开始——进行——返回的过程,从功能上说都有“神圣”的特点,人们按照一种时间的流动模式在世俗——神圣——世俗中间转换。在舞台真实理论方面,戈夫曼的“舞台设置”理论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很多思考;如对于目的地的人而言,一些文化习俗的展现,“前台”是表演,而“后台”则是真实的呈现。最后一个是关于语境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借助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而对旅游者所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或传播;孙老师在中西比较后指出,在中国自然景观是高度文化化的,如九马画山、望夫石等;而在西方浪漫主义看来,自然则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国人的真实需求。
    梳理了相关的理论之后,孙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从丰富的案例中为我们展现了具体的旅游人类学的实践。案例主要是从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展开,包括对目的地社区居民、对目的地社会及目的地文化的影响。第一是以海南三亚回族为例,探讨了旅游对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包括三个方面:族群关系与族群认同;社区参与与社区能力建设;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如社会分层、社区精英、城市化发展等。在旅游对族群关系的讨论中,孙老师还分别以梅里雪山、西双版纳、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为例子,讨论了旅游对族群认同的不同作用,这三个例子分别保持、强化、分化了当地的族群认同。第二是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空间的影响,孙老师也分别结合了五个例子讨论如:亚运背景下的城市社区空间再生产——以广州荔湾为例、社会空间视野下的家庭旅馆研究——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社区的空间生产——三亚回族社区等。第三是关于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结合丽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关于社区参与与文化保护、目的地文化变迁与文化资本化、族群文化的“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等问题。
在讨论环节,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地参与了互动,就自己的感兴趣的话题与孙老师展开了讨论,包括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消极还是积极、当地文化在旅游发展中会不会丢失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核、旅游地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等。杨德睿老师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宗教与旅游之间关系的思考。最后各位师友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束了此次餐叙。
 
必威·BETWAY人类学研究所研一陈艳瑜供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