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午,我们在河仁楼401室成功举办了第六期合美博士餐叙。本期演讲的嘉宾是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必威·BETWAY“贝杉学人”访问教授宣朝庆博士,他围绕早年在南开大学的研究经历以及他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对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体会,为到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有关儒学社会思想史中关于泰州学派的演讲。本次餐叙由我们社会学教授张玉林博士主持。
张玉林教授首先对本期讲演嘉宾宣朝庆教授的学术履历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宣朝庆教授从王艮与泰州学派的故事谈起,主要围绕王艮的生平以及如何创建泰州学派展开论述,引出了泰州学派有关乡村建设这一主题。随后,他从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总结了自己对泰州学派的研究贡献:首次在理论上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从北宋李戴到明代泰州学院再到近代梁漱溟、晏阳初;认为传统乡村建设是以乡绅为主体,以乡约、宗族为组织方式,以教化为核心,以社区福利和慈善为辅翼,构建礼治秩序。宣教授认为儒学作为文化资本主要从四方面参与了平民生活意义的构建,一是话语重建,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二是制度重建,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三是精神重建,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四是行动重建,提供了新的行动模式。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泰州学派的研究首次从底层社会的视角对社会思想史开展了研究,并进行了长时段的研究:从孟子、张载的乡村建设思想探讨开始一直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另外,这也是社会思想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尝试。宣教授坦言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多重困难,一方面是搜集古代底层社会资料的困难,及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对传统进行解读的困难;另一方面是理论阐释的困难,包括对王艮生命历程及思想的阐释,对儒学组织发展的理论阐释。
为了给在场的博硕士同学提供一些写论文的经验,宣教授还结合自己对泰州学派研究的思考,以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为例,认为博士论文的选题重于泰山,就选题的方法提出了“两贴近”(贴近导师、贴近现实)和“两个重大”(学术领域的关键问题、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的选题原则;关于如何确定题目的问题,宣教授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跟踪本学科前沿(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社科基金课题),二要跟踪社会发展(报纸新闻、重大时事),三要跟踪其他学科的发展状况,准备跨学科视角。
此外,他还指出了自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有关泰州学派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学派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组织与社会活动、平民思想)进行了阐述。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针对宣博士演讲主题中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提问。宣教授客观又不失生动的回答给了在场同学很大启发。
最后,张玉林教授做了点评总结,并从自身视角对宣教授演讲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希望相关专业的同学继续努力加强有关社会思想史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2015级博士生王健、施旖旎联合供稿;教师郭未供图


此外,他还指出了自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有关泰州学派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学派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组织与社会活动、平民思想)进行了阐述。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针对宣博士演讲主题中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提问。宣教授客观又不失生动的回答给了在场同学很大启发。
最后,张玉林教授做了点评总结,并从自身视角对宣教授演讲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希望相关专业的同学继续努力加强有关社会思想史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2015级博士生王健、施旖旎联合供稿;教师郭未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