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合美博士餐叙第二十二期:粮食安全与相关政策的思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5-24浏览次数:2057

    5月20日中午,必威·BETWAY合美餐叙第22期在河仁楼合美堂如期举行。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特聘教授钟甫宁博士受邀进行演讲,此次讲座题目为“粮食安全与相关政策的思考”,担任主持的是必威·BETWAY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梁莹老师。
    在正式演讲开始之前,梁莹老师向参加此次餐叙的同学介绍了钟教授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成就。钟甫宁教授1989年毕业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农业经济学专业,兼任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委员会高级专家、南非政府农村发展与土地改革部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顾问,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
    钟甫宁教授的演讲以对粮食安全定义的澄清以及为什么粮食安全仍然是公共政策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始,主要介绍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粮食安全的目标、粮食安全概念反差的原因、公共政策的目标和可能的政策选择、农民的应对之道、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方向。
粮食安全的目标
    钟甫宁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给出的粮食安全的定义,指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包括三层意思:粮食供应量、民众购买力、营养卫生,民众食物消费的质量和数量应该是衡量标准;其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有关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是粮食自给率大于95%,进口占国内消费比重小于5%,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净进口国家,加之世界粮价反复飙升,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政治和公众情绪上十分敏感的问题,并对中印两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了比较分析。
粮食安全概念反差的原因
    我国粮食大量进口主要是国内外价格差异造成的,钟甫宁教授对中美主要作物成本进行了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主要作物成本明显低于我国,并且差距不断扩大,那么国内外粮食生产成本差距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雇佣劳动力日工资迅速增加,使得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进而造成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最终导致了进口的增加,形成了粮食安全是“甜蜜的烦恼”这一特殊现象。
公共政策的目标和可能的政策选择
    面对粮食进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公共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呢?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那什么是需求?什么是价格水平上的需求?什么是商品的需求?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又该是什么样子的?还是保障自给率、稳定供应?那又该如何保障粮食供应?通过国内生产和储备还是实行贸易保护?如何扩大国内生产而不导致生产成本的进一步提升?我国政策可能会实施哪种政策呢?限制进口和生产补贴似乎都不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直补似乎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但粮食目标价格试点结果不理想,预期目标可能达不到并且行政成本太高。
农民的应对之道
    面对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民采取了哪些方式应对呢?机械替代劳动力、改种高附加值产品、改种地劳动投入产品是目前使用的主要应对之道,并且在经济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可行性,制度上也有所创新。然而沿海发达省份的案例表明,机械替代劳动力仅在平原地区取得一定成果,而丘陵山区的农民是无法享受的。
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方向
    钟甫宁教授指出我国农业生产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1、劳动力方面:由于持续老龄化,劳动力大幅度减少;2、生产方面:(1)低价值大田作物可能向大平原地区相对集中;(2)高价值园艺产品可能在丘陵地区相对集中;(3)劳动力需求季节性特别强的产品可能会逐渐萎缩。针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以及农业发展情况,钟教授主要从提高产量VS降低成本、大田作物、高附加值园艺产品、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方面指出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方向。钟教授认为,由于人口变迁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今后的农业科技和制度创新应更加关注节约成本,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产量,而解决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和劳动力供应的平稳性之间的矛盾是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关键;大田作物可以从减少剩余劳动力需求瓶颈的约束、通过生物技术和适当的栽培措施以及大幅度提高农药喷洒的效率三方面努力;可以通过减少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差异,推进丘陵山区的机械化、设计适于山区丘陵使用的农具来发展高附加园艺产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供多样化的技术服务以及鼓励跨地区的作业服务等方式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钟甫宁教授的演讲和介绍,参与餐叙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生产现状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领略了农业经济学的魅力。
 
供稿:必威·BETWAY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付双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