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午,必威·BETWAY第20期合美博士餐叙在河仁楼401合美堂如期举行,此次演讲嘉宾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邢海燕博士。邢老师拥有丰富的求学经历,博士毕业于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系,师从施传刚老师。此次餐叙由必威·BETWAY人类学所所长范可教授主持,简单的开场白过后,邢老师开始了她的精彩演讲。 
主讲人:邢海燕 博士

主持人:范可 教授 邢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2009年获得福特国际奖学金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就读人类学。美国对文科博士的训练极其严格,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美国的课程设置,导师委员会,学分制,这样的设置使得学生既要掌握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内容,还要做好自己的毕业研究。在求学期间,邢老师还担任助教,繁忙的课业外,邢老师还要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学生上。这样的求学经历造就了邢老师坚毅的性格,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邢老师都本着无畏的心态,做好每一件事情。
接着邢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对在座的博士如何完成博士论文给予了建议。首先要选一个好的研究题目。好的研究题目是从感兴趣的话题具体到一个可以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不能太泛,必须具体到可以操作的程度。同时,这个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不能仅仅是研究者自己感兴趣,还要结合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即读者想要从这样的研究中获取什么,这才是一个好的研究题目。要时刻多问问自己想要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研究能带来什么意义?邢老师还建议博士在选题时多和导师沟通,多参加学术会议,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更完善。邢老师的论文选题是土族地区的民间宗教调查,她向大家区别了土族和土家族,并详细介绍了土族的历史,人口,和常驻的四大社区。在不同的社区,土族的服饰,语言并不完全一样。甚至不同地区土族的自我身份认同也并不一致,同时土族的宗教信仰十分丰富。第二,做好文献研究工作。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但是要注意甄别信息的真伪,不可靠的数据不要引用,而是查找一些大型数据库和学者的参考文献,通过追本溯源,有助于我们对某一研究领域有充足的了解。其次要大量阅读文献并且时刻做笔记,邢老师还建议大家用软件诸如Endnote, Mendeley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有助于自己引用和查找。第三,写一个好的开题报告。在综述前期的研究成果中,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辨,即与不同的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建立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开题报告中不要偏离自己的研究主题,要时刻围绕中心主题,搭框架,介绍自己的方法论。在写好一份开题报告之后要不断反复的修改,在课堂中多和老师同学们不断讨论,多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不同的研究者们交流。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邢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田野调查和收集资料的过程。首先在田野调查前,要列一个详细的调查提纲,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进入田野。在和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诚信,不要轻易承诺办不到的事情。在收集资料时,官方资料和民间资料要并驾齐驱,不能带有任何偏见的抛弃任何一方的资料。同时每天要记录田野笔记,笔记的内容应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自己的思考。邢老师还强调“所有的信息都要带回来,哪怕是垃圾”,在整理田野笔记时要详细标明页码,前后呼应,这样方便后期的查找。
最后,邢老师介绍了自己的论文写作过程。首先是要制定一个写作规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保证论文的进度。同时,写作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从第一章开始,因为第一章往往是比较难写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在所有章节都写完后,再去写第一章,这样就能清楚的明白要介绍什么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远离碎片化的信息,专心致志的写作,这样才能保证高效。写作中还要注意逻辑的重要性,无论是段与段之间,还是句与句之间都要流畅通顺,并且保持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以简洁为美,避免重复啰嗦。其次邢老师以自己的论文目录为例,介绍了每章节的主要内容,重要章节有 “多元的神”“仪式圈和族性”“女性和民间宗教”以及“宗教与国家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土族拥有完整的民间宗教系统。
讲演的最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与邢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他们对邢老师的研究充满兴趣,诸如在不同的情况下当地土族如何选择不同的信仰,信仰之间有无边界;土族目前信仰的民间宗教有无先后传入的顺序;在游牧到农耕这一过程中,土族和周边的关系;当地为何没有接受基督教;当地有无宗教和官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有同学对邢老师的多点民族志的方法论感兴趣,邢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都一一进行了回复,在愉快的交流中,同学们受益良多。

主讲人:邢海燕 博士

主持人:范可 教授
接着邢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对在座的博士如何完成博士论文给予了建议。首先要选一个好的研究题目。好的研究题目是从感兴趣的话题具体到一个可以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不能太泛,必须具体到可以操作的程度。同时,这个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不能仅仅是研究者自己感兴趣,还要结合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即读者想要从这样的研究中获取什么,这才是一个好的研究题目。要时刻多问问自己想要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研究能带来什么意义?邢老师还建议博士在选题时多和导师沟通,多参加学术会议,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更完善。邢老师的论文选题是土族地区的民间宗教调查,她向大家区别了土族和土家族,并详细介绍了土族的历史,人口,和常驻的四大社区。在不同的社区,土族的服饰,语言并不完全一样。甚至不同地区土族的自我身份认同也并不一致,同时土族的宗教信仰十分丰富。第二,做好文献研究工作。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但是要注意甄别信息的真伪,不可靠的数据不要引用,而是查找一些大型数据库和学者的参考文献,通过追本溯源,有助于我们对某一研究领域有充足的了解。其次要大量阅读文献并且时刻做笔记,邢老师还建议大家用软件诸如Endnote, Mendeley等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有助于自己引用和查找。第三,写一个好的开题报告。在综述前期的研究成果中,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辨,即与不同的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建立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开题报告中不要偏离自己的研究主题,要时刻围绕中心主题,搭框架,介绍自己的方法论。在写好一份开题报告之后要不断反复的修改,在课堂中多和老师同学们不断讨论,多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不同的研究者们交流。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邢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田野调查和收集资料的过程。首先在田野调查前,要列一个详细的调查提纲,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进入田野。在和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诚信,不要轻易承诺办不到的事情。在收集资料时,官方资料和民间资料要并驾齐驱,不能带有任何偏见的抛弃任何一方的资料。同时每天要记录田野笔记,笔记的内容应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自己的思考。邢老师还强调“所有的信息都要带回来,哪怕是垃圾”,在整理田野笔记时要详细标明页码,前后呼应,这样方便后期的查找。
最后,邢老师介绍了自己的论文写作过程。首先是要制定一个写作规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保证论文的进度。同时,写作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从第一章开始,因为第一章往往是比较难写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在所有章节都写完后,再去写第一章,这样就能清楚的明白要介绍什么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远离碎片化的信息,专心致志的写作,这样才能保证高效。写作中还要注意逻辑的重要性,无论是段与段之间,还是句与句之间都要流畅通顺,并且保持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以简洁为美,避免重复啰嗦。其次邢老师以自己的论文目录为例,介绍了每章节的主要内容,重要章节有 “多元的神”“仪式圈和族性”“女性和民间宗教”以及“宗教与国家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土族拥有完整的民间宗教系统。
讲演的最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与邢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他们对邢老师的研究充满兴趣,诸如在不同的情况下当地土族如何选择不同的信仰,信仰之间有无边界;土族目前信仰的民间宗教有无先后传入的顺序;在游牧到农耕这一过程中,土族和周边的关系;当地为何没有接受基督教;当地有无宗教和官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有同学对邢老师的多点民族志的方法论感兴趣,邢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都一一进行了回复,在愉快的交流中,同学们受益良多。
必威·BETWAY人类学研究所研二 虞杰丽 供稿;副教授郭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