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孙本文社会学论坛第176期:虎妈狼爸与龙凤天才:美国华裔非凡教育成就的悖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29浏览次数:2075

    4月28日下午2时,必威·BETWAY孙本文社会学论坛第176期在河仁楼的合美堂报告厅如期举行。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和亚美研究学系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周敏教授受邀演讲,讲座题目为“虎妈狼爸与龙凤天才:美国华裔非凡教育成就的悖论”,必威·BETWAY副院长吴愈晓教授主持,必威·BETWAY人类学所范可教授、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肖萍副教授、郭未副教授,心理学系肖承丽副教授,必威·BETWAY“贝杉学人”访问教授狄金华(华中农业大学)、邓燕华(西南财经大学)等必威·BETWAY及其他学院的师生聆听了这次讲演,并与周敏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交流。

主讲人:周敏教授

主持人:吴愈晓教授
    周敏教授指出,美国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不论是中产阶级还是贫困移民家庭出身的华裔都取得了非凡的教育成就,他们不仅成绩优秀也更容易进入美国本土的各所优秀大学获取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为了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与悖论,周敏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美国华裔人口概况与社会经济地位的现状
    根据美国2010年的人口普查,美国的华裔人数大约有400万左右,占美国亚裔人口的23%。而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亚裔美国人在移民比例上已经超过了拉丁裔,人口增长速度在美国的少数族群中位列首位。全美25岁以上成年人拥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历的人口中,亚裔所占比重已经接近一半,比例远超当地其他族群。同时,在全美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的比较中也可以发现,亚裔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在美国是最高的。观察美国华裔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可以发现,华裔在教育、收入方面均已位居首位,而贫困家庭和高中肄业人数指标也仅低于欧裔,位居第二。其中亚裔在教育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十分突出,以亚裔在美国名校中的人口占比为例,美国私立和公立名校中的亚裔占比达到了20%和45%左右。
当代美国华裔非凡教育成就的因素分析
    周敏教授选择从文化、家庭、结构三个因素来解释当代美国华裔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在此前的研究中,文化因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贫困文化”与“成功文化”等理论都强调了文化是族裔与生俱来的一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环境会对族群中的青少年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提到华裔的成功,很多时候都会被归因于中国的儒家传统。中国人对于教育和家庭价值的重视,是华裔能够成功的关键,但是这样的解释无疑是单薄的,这会将一个族裔的成功归结于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族裔文化对于族裔的成功确实有非常强大的作用,但是也需要认识到,族裔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可能会因为其他因素发生改变。因此周敏教授强调对华裔成功的解读需要看到美国的结构因素与华裔家庭和文化因素所进行的互动,和互动后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双重影响。
    周老师认为,家庭是华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在文化传播的过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华裔家庭将儒家的重视教育与家庭的观念在文化的传递变迁中保存了下来。周老师指出,许多父母在移民的过程中其实是呈现向下流动的特点,移民的动力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与发展前景。再加上当代移民到美国的华裔父母本身的学历背景较高,导致华裔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和投入值都会特别高,华裔父母会通过精密的选择孩子学习的内容与专业,最终达到让孩子成功的目的。此外,中国传统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也通过家庭传递给下一代,华裔父母不仅对孩子教育的管教会格外严格,让华裔的青年从小为了成功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当然,在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的代际文化冲突不容忽视,华裔家庭中的家庭观念与美国社会中的个体主义观念之间的冲突,让华裔的青少年试图对父母发起反抗,但是这种反抗最终又被结构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所缓解和消融。
    周老师强调,华裔成功背后的结构因素不容忽视。在国际移民的过程中对华裔群体所进行的“超高端筛选”(移民群体的平均教育水平不仅高于祖籍国的平均水平,也高于接收国的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将华裔这一族裔与其他仅仅进行高端筛选甚至是低端筛选的族裔区别开了。周老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超高端筛选”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中结构与文化因素的互动。首先,由于超高端筛选这一过程,导致华裔的高学历人数高于其他族裔,这就让华裔这一族群具有先天的起点优势,导致不管是移民者本身还是下一代在移民美国后获得成功的可能都要高于其他移民的族裔。其次,是华裔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在美国通过教育获得成功可能性较大这一社会结构之下,华裔所具有的文化思维定式,如“教育是原则问题,没有妥协余地”、“高标准、严要求”、“将勤补拙,只要双倍的付出就一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等,会使得华裔的青少年相比于其他族裔更容易获得成功。再次,华裔具有族裔社区的资源优势。华裔的一代移民者中拥有大量高教育高层次的人才,这就已经为华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网络资源。借助这一强大社会资源,华裔们通过各类课外补习班、讲座、展览会的开办和社团奖学金的设置,在华裔的族裔环境中建构了价值强化、社会支持、社会控制等机制。整个族裔所形成的场域,让身处其中青少年们逐渐适应并认同。最后,在这样的族裔环境下,美国社会上对华裔会形成善于学习的、勤奋、聪敏等正面刻板印象,这种正面的族裔刻板印象期望往往会对其形成推力,导致个人行为的改变,从而做出与期望相当或更出色的表现。
非凡教育成就的悖论与华裔青年进入职场后所面临的挑战
    周老师强调,在华裔非凡教育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美国梦虽然实现了,但是子女(尤其是过于优秀的女性)成家的问题成为父母新的担忧。而对于子女来说,对于父母超高期望的内化,导致他们可能会缺乏幸福感、良好的自我感觉和自信,甚至可能在走向成功的路上由于过于沉重的负担导致自暴自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亚裔的优势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结构因素与文化因素互动的产物,当特定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时会导致亚裔的优势减弱,这在进入大学与职场后会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当进入职场之后,亚裔所具有的顺从与谦恭,安于现状,缺乏冒险精神等特质会变成职场中明显的缺点,对进入职场后的升迁带来障碍。
    最后,周敏教授与吴愈晓老师、范可老师等现场师生就“华裔第三、四代移民的教育方法与融合”,“如何看待同为亚裔的印度人在职场上获得成功的现象”以及“对于中国的教育方法的反思与改变”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与交流。
 
社会学系2014级研究生  蒋萌  供稿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副教授 郭未 供图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