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必威·BETWAY“合美博士餐叙”第十六期在河仁楼的合美堂报告厅举行。台湾淡江大学未来学所邓建邦副教授受邀演讲,此次演讲主题为“为何年轻世代研究成为社会学当前重要课题”,必威·BETWAY院长周晓虹教授主持本次活动。来自必威·BETWAY、政府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相关院系的多名师生热情参与本次讨论与交流。
讲演开始之前,周院长从与德国马尔堡大学的因缘际会介绍邓建邦老师,邓老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移民社会学、专业人才跨界流动、年轻世代未来意象与跨界工作、都市社会学、移动社会学、台商与中国研究等,曾出版德文专著《全球化过程中族群文化的差异化:以中国大陆台商为例的分析》,并在《台湾社会学》、《中国大陆研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等TSSCI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邓老师表示很高兴有机会到必威·BETWAY进行分享。邓老师从一般人对年轻世代的印象——草莓族的角度出发,谈及台湾社会对草莓族的普遍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有抗压性低、受挫折性低、忠诚度、服从性低、稳定度低、空有学历但实际能力不足、重视外表、物质与享受、个人权益优先于群体权益等。也提到台湾返乡“凤梨青年”对刻板印象的反击,两个世代间的冲突年长世代常常看不到也看不见年轻世代的价值和独特性,引发了台湾年轻世代的社会运动。进而通过台湾人对本省与外省的偏见,引出社会学的核心议题:种族议题、族群议题、阶级议题、现代化与依赖发展、都市化等。而当前议题则转为:性别议题、移民议题、世代议题等。
首先关于世代议题(generation issue),基调上来看比较悲观。传统观点认为集体经验是塑造不同世代差异的基础(Karl Mannheim)。当前的新论述则是年轻世代成为NEET族(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年轻人在刚毕业时就会面临失业的状况,他们遇到的不只是机遇还有挑战。
接下来邓老师以台湾为例谈到世代问题为何成为emerging issue,并且从几种台湾面临的社会现象为线索分析台湾的年轻世代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第一种现象“崩世代”,以一本台湾出版的同名书籍《崩世代》为引,这本书提到一个贫富差距极大,年轻人无力供养父母与子女,以致整个世代崩坏的现象,“崩”除了代表时代崩溃,也象征愤怒与爆发,由台湾劳工阵线提出。接下来从22K青年角度切入揭示了台湾目前面临的具体崩世代的现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失业人口逐年上升、薪资倒退、资源分配不均、企业财团化、中产阶级消失、老年化及少子化社会等社会问题,并以几项重要数据为根据,反映台湾年轻世代所面临的低薪困境,目前台湾年轻人的工资水平与二十年前无二致,这对于年轻世代是一种挫败。
第二种现象是“不婚”,邓老师以1998—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提到台湾目前的基本婚姻状况,各项婚姻指标,包括境外婚姻(包括与大陆通婚)不同程度上呈下降趋势,同时初婚年龄稍有的升高,女性比男性更高。邓老师进一步指出“不婚”现象是由社会结构导致而非个人因素。由“不婚”现象引发的第三个社会现象是“不生”,台湾生育率世界倒数第二,超过八成民众即便有补助也不愿意生。究其原因,中国时报民调显示,61.8% 怕养不起,16.3% 认为社会风气差,9.3%不想结婚,还有部分民众因为各种其他原因不想生。台湾目前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失业率高、物价上涨、教育费用庞杂等是导致不生的重要原因。还有伴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生活重心转向职场不再是家庭;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复存在等多种原因犬牙交错导致“不生”。第四种社会现象是“不养”,由于养育子女的费用不断攀升导致台湾民众的养育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多子多孙多福气,转变为少子少孙少负担。并且职场生活或多或少侵入家庭生活,对家庭造成了不友善的影响。除此之外,台湾的自杀死亡率跻进世界前十五名,“不活”现象也侵蚀年轻世代对未来的向往。
在分析了以上五种台湾面临的社会现象之后,邓教授引出下一个讨论,为什么多数年轻人觉得没有前景?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彷徨。面对经济压力、教育体制、全球竞争力相对低、家庭因素、周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台湾年轻世代的手足无措。邓老师以一项面向台湾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为例,研究台湾年轻世代的希望与恐惧,分析年轻世代的可望未来图像,并进一步去透过未来化教学研究的分析,探讨究竟可以带给学生怎样的教育意涵与学习认知上的转变。通过询问学生20年以后最担心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下年轻世代40岁左右最担心的三大问题是工作、健康、与家人分隔;最不担心:外形、驻外、小孩。以上可以发现年轻世代也担忧将来生活上必须与家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与伴侣分隔两地,但是也同意在全球化下,移动已成为一个重要价值。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有高意愿接受跨界工作,一方面又不愿意与家人分隔两地。同时跨界工作虽然具有待遇高的优点,但是却并不稳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年轻世代不得不面临不确定性。
通过对年轻世代关于未来意象研究发现之诠释,邓老师回到开场时一般人对台湾年轻人的刻板印象,究竟台湾年轻世代是草莓族吗?邓老师认为,不管是男性学生还是女性学生在40岁时在乎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远胜于外表,并且稳定工作优于组成家庭的重要性。因此草莓族的世代形容字眼,偏见要远多于实际解释。最后,邓老师以自己对一位学生访谈的短片结尾,其中被访学生对未来的悲观态度引人深思。
邓老师演讲结束后,周院长结合其自身经历,浅谈对世代间价值观的看法,并就当下的资源占有不均问题所引发的年轻世代不同的心境进行解读。同时就眼前上一代中产阶级已获得的资源,对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子女造成的影响,以及关于世代还是经济或者结构在影响年轻世代的问题与邓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其他师生与邓老师就年轻世代的价值观和中国大陆年轻世代的社会运动发生之可能等内容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最后,参与本次餐叙的师生带着对年轻世代未来意象的思考愉快的结束了此次餐叙。
讲演开始之前,周院长从与德国马尔堡大学的因缘际会介绍邓建邦老师,邓老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移民社会学、专业人才跨界流动、年轻世代未来意象与跨界工作、都市社会学、移动社会学、台商与中国研究等,曾出版德文专著《全球化过程中族群文化的差异化:以中国大陆台商为例的分析》,并在《台湾社会学》、《中国大陆研究》、《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等TSSCI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接下来邓老师以台湾为例谈到世代问题为何成为emerging issue,并且从几种台湾面临的社会现象为线索分析台湾的年轻世代所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第一种现象“崩世代”,以一本台湾出版的同名书籍《崩世代》为引,这本书提到一个贫富差距极大,年轻人无力供养父母与子女,以致整个世代崩坏的现象,“崩”除了代表时代崩溃,也象征愤怒与爆发,由台湾劳工阵线提出。接下来从22K青年角度切入揭示了台湾目前面临的具体崩世代的现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失业人口逐年上升、薪资倒退、资源分配不均、企业财团化、中产阶级消失、老年化及少子化社会等社会问题,并以几项重要数据为根据,反映台湾年轻世代所面临的低薪困境,目前台湾年轻人的工资水平与二十年前无二致,这对于年轻世代是一种挫败。
第二种现象是“不婚”,邓老师以1998—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提到台湾目前的基本婚姻状况,各项婚姻指标,包括境外婚姻(包括与大陆通婚)不同程度上呈下降趋势,同时初婚年龄稍有的升高,女性比男性更高。邓老师进一步指出“不婚”现象是由社会结构导致而非个人因素。由“不婚”现象引发的第三个社会现象是“不生”,台湾生育率世界倒数第二,超过八成民众即便有补助也不愿意生。究其原因,中国时报民调显示,61.8% 怕养不起,16.3% 认为社会风气差,9.3%不想结婚,还有部分民众因为各种其他原因不想生。台湾目前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失业率高、物价上涨、教育费用庞杂等是导致不生的重要原因。还有伴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生活重心转向职场不再是家庭;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复存在等多种原因犬牙交错导致“不生”。第四种社会现象是“不养”,由于养育子女的费用不断攀升导致台湾民众的养育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多子多孙多福气,转变为少子少孙少负担。并且职场生活或多或少侵入家庭生活,对家庭造成了不友善的影响。除此之外,台湾的自杀死亡率跻进世界前十五名,“不活”现象也侵蚀年轻世代对未来的向往。
在分析了以上五种台湾面临的社会现象之后,邓教授引出下一个讨论,为什么多数年轻人觉得没有前景?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彷徨。面对经济压力、教育体制、全球竞争力相对低、家庭因素、周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台湾年轻世代的手足无措。邓老师以一项面向台湾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为例,研究台湾年轻世代的希望与恐惧,分析年轻世代的可望未来图像,并进一步去透过未来化教学研究的分析,探讨究竟可以带给学生怎样的教育意涵与学习认知上的转变。通过询问学生20年以后最担心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下年轻世代40岁左右最担心的三大问题是工作、健康、与家人分隔;最不担心:外形、驻外、小孩。以上可以发现年轻世代也担忧将来生活上必须与家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与伴侣分隔两地,但是也同意在全球化下,移动已成为一个重要价值。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有高意愿接受跨界工作,一方面又不愿意与家人分隔两地。同时跨界工作虽然具有待遇高的优点,但是却并不稳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年轻世代不得不面临不确定性。
通过对年轻世代关于未来意象研究发现之诠释,邓老师回到开场时一般人对台湾年轻人的刻板印象,究竟台湾年轻世代是草莓族吗?邓老师认为,不管是男性学生还是女性学生在40岁时在乎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远胜于外表,并且稳定工作优于组成家庭的重要性。因此草莓族的世代形容字眼,偏见要远多于实际解释。最后,邓老师以自己对一位学生访谈的短片结尾,其中被访学生对未来的悲观态度引人深思。
邓老师演讲结束后,周院长结合其自身经历,浅谈对世代间价值观的看法,并就当下的资源占有不均问题所引发的年轻世代不同的心境进行解读。同时就眼前上一代中产阶级已获得的资源,对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子女造成的影响,以及关于世代还是经济或者结构在影响年轻世代的问题与邓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最后,参与本次餐叙的师生带着对年轻世代未来意象的思考愉快的结束了此次餐叙。
供稿:李少茜(必威·BETWAY研究生) 供图:郭未(必威·BETWAY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