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谋思谈:Chasing, yielding and losing temper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25浏览次数:1332

    3月24日下午4点在必威·BETWAY河仁楼324位育厅中,来自LSE的博士后Anni Kajanus给我们带来了题为“Chasing, yielding and losing temper: ethnographic and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s on competitiveness in Chinese children”的演讲。此次的谋思谈由人类学所杨德睿老师主持。Anni Kajanus博士后以其在中国江苏两所小学中做的阶段性田野成果和反思,与我所的范可老师、邵京老师、杨渝东老师以及心理学系的肖承丽老师和到场的同学们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往期的谋思谈一样,此次演讲也给予了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
    Anni Kajanus首先用流利的中文简单介绍了自己这项研究的具体情况。之后,Anni Kajanus开始用英文展开自己的介绍。她的研究主题是中国儿童竞争能力的发展。她同时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方法,在中国江苏选取一个城市中产阶级小学和一个半农村工薪阶层小学进行学生之间竞争模式的比较。Anni Kajanus首先提出了两种竞争概念模型:一种是零和博弈,另一种是互惠型竞争。零和博弈强调从结果中获得的利益和损失,而互惠模式强调有利于所有参与者不分胜负的竞争要素。Anni Kajanus也关心这些小学生是在与同伴竞争还是与时间赛跑。Anni Kajanus在中国江苏选取的两所不同小学的二年级生做了赛跑测试。这种测试方法是由哈佛大学教授设计并在其他国家使用过。Anni Kajanus在讲演中用具体的图表统计总结归纳了这些数据,更加直观地为我们展示出她的实验结果:精英学校的学生在第一天的双人竞赛中失败,第二天就倾向于独自与秒表赛跑;而普通社区学校的学生则相反,第一天即便在双人赛中失败,第二天也有较大比例的人数选择继续参加双人比赛。这种在特定学习环境中浮现出来的不同竞争模式的差异,促使她尝试用演化人类学家Joseph Henrich的两种社会身份形成模式来进行理解。一种是基于支配(domination-based)的身份,一种基于威望(prestige-based)是身份。前者运作的基础是让别人害怕,羞耻和恐惧,而后者运作的机制是相互的认可、承认和接受。精英学校的学生时刻感受到别人的压力,在乎比赛成绩,所以失败后选择与秒表竞赛。而社区学校的学生更把比赛当作游戏来玩,不在乎成绩,所以更多愿意选择和别人继续比。她用在田野中获得的访谈资料与学生日记给大家呈现,在两所小学中,学生们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所展现的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形成的模式,并提出了中国人在教育小孩时特有的概念yielding(让)。除此之外,Anni Kajanus还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她所真实观察到的小学生为了竞争而争吵的个案来论证小孩发脾气(losing temper)与两种身份的关系。在演讲的末尾,Anni Kajanus认为在中国,prestige-based模式比domination-based模式要突出一些。而Anni Kajanus在调查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不同的竞争模式如何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他们到底是不是能在未来中“胜出”,在工作中或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有所过人表现,还是说这样的想法会使的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社会压力。当然,Anni Kajanus表示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还会继续高年级学生的研究,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演讲结束后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纷纷向Anni Kajanus给出自己对于此研究的理解与建议。邵京老师认为对小学生竞争性的研究应该放在跨文化的比较视野中进行,对于中国人的礼让性格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而存疑,并且他也提出教师的结构性压力会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Anni Kajanus对邵老师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她也例举了不同国家学生的竞争与中国学生竞争的差异之处。杨德睿老师提出研究两个部分连贯性不足的问题,Anni Kajanus也细致阐述了她的研究框架与设置意图。杨渝东老师结合自身家庭教育经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范可老师对研究中的具体民族志案例颇为感兴趣。肖承丽老师也对自己所关心的学校中儿童教育问题与Anni Kajanus进行了一些具体操作细节问题的探讨。在场的同学们也用中英文提出了类似于不同学校好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否一样等问题。演讲与研讨气氛热烈,内容充实而饱满,两个小时悄悄过去,但大家意犹未尽,希望Anni Kajanus做完下一阶段田野,能够回到谋思谈继续分享她的最新研究成果。


供稿、供图:社会人类学研究所2015级硕士生  李子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