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原本被认为纯粹的哲学命题,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3月3日下午在必威·BETWAY河仁楼324的研讨室里,必威·BETWAY心理学系的张洪老师把它放在一个心理学的研究框架下,为我们带来了引人深思的演讲。围绕“人生的意义——生命中的大问题”这一主题,张洪老师与人类学所的邵京老师、杨渝东老师、褚建芳老师以及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往期的谋思谈一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首先,张老师向我们解释了“人生的意义”所包含的内涵,它包含我们理解自己的人生与世界的联系的方式、人生目的以及人生的重要性。接着,从这一本质的内涵的问题,展开到对于“什么让人生有意义”这一外延性问题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张老师以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让他们写小短文的形式去表达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制成量表,分成七个维度去分析大学生的想法:自我发展、社会贡献、人际关系、世俗追求、生活经验、自觉以及文化熏陶。其中,与国外研究对比,人生经历和文化熏陶是中国独特的现象。根据这七个维度,她对这一人群继续分类成4个组,发现在这些人中,回避型与焦虑型的人对于金钱、名声等需要较高,但是生活满足感低。而那些认为需要人生意义、积极寻找人生意义的人们的意义感更强一些。然后,她以“与自己兴趣相符”及“结果”这两个交互变量对人们进行测试,反映人们对于“有意义的行动”的理解,并发现人们更看重结果这一变量,即如果自己做的事与兴趣无关,但是有一个好的结果,人们也能在其中找到满足感;而如果人们做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事情,没有什么结果的话,也常常会感到失落。

最后,张老师提出了一些可以获得人生意义的潜在的途径,如设定个人目标、自我发展、社会关系与社会贡献等可以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一些路子,并表达了自己的学术关怀。演讲结束后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其中,邵京老师提出研究对象定位在大学生群体,可能会有偏向性;并且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段可能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并且与社会分层有关。杨渝东老师提出可以把“意义”落实到更具体的问题上。褚建芳老师也在具体操作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用其他词汇代替“意义”这一模糊的范畴。陈祥同学也就问卷的真实性以及被试者可能受到他人、社会认知等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最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各自发表了一些想法,讨论在一片笑声中落幕。
供稿、供图:社会人类学研究所2015级硕士生 陈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