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孙本文社会学论坛第173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与西南联大的启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2-17浏览次数:705

    12月16日晚,孙本文论坛第173期在必威·BETWAY河仁楼合美堂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谢泳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与西南联大的启示”的讲演。

 
    讲演开始前,院长周晓虹教授向大家介绍谢泳教授和他的诸多作品。谢教授曾任《黄河》杂志社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史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等书。

 
 
西南联大的历史被夸大了吗? 
    我们探讨西南联大的主要意图并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借过去大学的辉煌历史,来反思当下中国大学制度的缺点和短处。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人们对西南联大那一段历史有夸大和神化之嫌。谢教授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认为,在历史和当下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我自己是做历史研究的,说实话,在历史研究中,完全逼近历史真相,基本上只是一个追求,是一个理想状态。”在记录历史的手段还不发达的时候,尤其是在音频、视频手段还不完备的时候,完全接近历史的真相是一个相当难的任务,所有的历史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和自己的判断来逼近历史。陈寅恪过去在讨论历史的真实性时说,历史有个体的真实,也有通性的真实。谢教授认为,对于历史的真相,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通性的真实。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西南联大的时候,是从当时大学整体的精神状态,当时教授整体的精神状态,当时教授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些宏观方面来把握那段历史。如果过分拘泥于个体的真实,那么通性的真实可能会被扭曲。
 
互联网时代未来大学功能的预测
    人类的社会组织总是和社会生活的行业对应,有些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形成一些组织团体,而有些则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消失。有研究注意到,人类社会中有三种组织是从起源之后就不断发展壮大,一直延续至今还未消失。这三种组织分别是教会、议会和大学。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三种组织与具体行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而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欧洲的大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意大利。中国的大学制度主要是学习西方,因此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时间很短暂。在短暂的历史中发展成熟的中国大学制度将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怎样的挑战?谢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他的担忧与预测。大学保存知识和传承知识的职能将不断弱化,互联网可以满足保存和传承知识的功能。基于这一点,谢老师认为,在未来的大学中,外语相关专业、文史哲相关专业,以及与实用功能相关的专业会萎缩和衰落。这是因为互联网可以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料,满足这几类学科的学习需求。但即便如此,短时间内,大学的认证功能暂时不会消失。大学所颁发的资质证明对于个人发展依旧十分重要。
     那么未来的大学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呢?谢老师认为,将来大学聚集青年的功能应当强化。在青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段集体生活的经历,在大学中,青年得以锻炼各种能力,得以参与各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成长。正是这样,大学需要奇思妙想的人,需要聚集一些奇人怪人,将这些人聚在一起,鼓励青年们自由思想,而不是将他们管束起来。反思当下,大学的活跃程度不够,这是与世界大学的发展潮流不符的。从学校教员的角度来讲,未来的大学不只需要简单的传授。未来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趣味,提高学生的修养,老师应该能用自己的阅历、思想来激发学生对世界和事物的热情。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必须改变。大学四年也许可以以玩为主,以参加各类活动为主,不一定要拘泥于课堂。
 
49年前的中国大学制度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科举制度,时代的发展使得科举制度不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虽然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止,但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谢教授认为,科举制能够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科举制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无论东西南北、城市或乡村,人们学习的东西基本一样,廉价的书籍知识更容易获得,这就保证了科举制度的稳定发展。但一种制度不能仅仅具有稳定性,还应该具有活力。尤其在宋代之后产生的书院制度,允许相当自由的个人讲学,鼓励百家争鸣的习惯,确保了文化的生命力。第三点是与科举制对应的文官制度,让科举制度中的个人有出路。此外,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有点在于它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承,还注重道德养成。
    在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现代大学制度被引进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大学应该是综合的大学,完全实用的知识是不足够的,更需要的是思想。
2. 男女同校也是重要的要求。
3. 应该有严格的科系设置。
4. 现代大学需要有系统的选修课。
5. 大学里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学术出版机构。
6. 在行政制度方面,现代大学应该是学生自治和教授自治。
7. 现代大学里还应该有体育活动。
8. 政党一般不在大学内活动。
    谢老师认为,在49年以前,中国有三件事情办得比较好。其一是新闻业。很多私人报业都能代表大众的声音,担负起批评政府的责任。其二是出版业。其三是大学。这三种制度都体现了社会言论自由的程度。有言论自由,才有这些发达的社会团体组织。而言论自由、独立精神也是49年以前大学中的基本精神状态。除了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优秀的教育人才也促成了49年之前优质的大学制度。49年前那些帮助完成现代大学转型的人不仅在科举制度中得到功名,其中很多人对西方大学制度也有所了解,这些兼具能力和眼界的人才在中国的教育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49年前,除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国立大学,还有很多私立大学,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国家对私立大学也提供补贴。实际上,在49年前,有能力办大学的主要是教会,这些教会大学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培养的学生数量并不多。抗战爆发时,中国高等教育决策者吸取一战时期英国的经验教训,决定要保护中国微弱大学教育的命脉。谢教授介绍,之所以说西南联大号,是因为西南联大延续了现代大学的精神,主要是教授自治的精神。当时西南联大中院系一级的领导基本上都有留美背景,学贯中西,为大学提供了师资保证。后来有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师生之间关系平等,师生的行为方式兼具东西方美德。这样良好的治学氛围让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谢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了何兆武的《上学记》和何炳康的《读史阅世六十年》,这两本书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西南联大的光辉历史。最后,谢老师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中有不足与缺憾,而神化这段历史实际上体现着历史研究者批判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情怀。

 
供稿、供图:2014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朱灿然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