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三点半,本学期第八次谋思谈在南大仙林校区必威·BETWAY何仁楼324室如期举行。本次演讲人是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沈洪成老师。沈老师的讲演题目是“教育如何下乡?——芒市傣族的教育历程”。参与本次活动的有邵京老师、杨德睿老师、褚建芳老师和杨渝东老师及人类学所和其他专业的众多同学。

褚建芳老师对此次演讲的嘉宾和主题进行简短的介绍之后。沈老师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字下乡”引入主题,描述了当前芒市傣族的教育状况。通过实际的田野调查,沈老师以辍学现象为中心,从国家政策、领导干部、老师、村民等各个层面分析影响傣族教育的因素。在“控辍保学”的政策下,镇政府、学校和班主任都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工作中心。其次,沈老师梳理了傣族教育治理的历史脉络,从民国时期学校的教育状况、土司在教育推行过程中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发展情况等各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芒市傣族的教育发展情况。在讲述的过程中,沈老师分享了很多档案资料的记录,用详细的案例为大家讲述当地的教育情况。最后,沈老师谈到了教育治理的后果。他指出辍学在行政压力的干预中发生了改变。教育过程和教学内容都面对很多困境,例如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冲突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傣族的青年团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这种团体与学校的教育相互排斥。现代学校教育成功的人越来越疏离本地区的文化和生活,表现了现代学校教育对傣族文化教育的排斥。沈老师用“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形容当前傣族的教育形式,并提出让人忧虑的是,普及高中教育政策可能产生什么后果。

精彩的讲演结束之后,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就沈老师的讲演内容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和思考。首先,邵老师提出费孝通先生的“文字下乡”的使用是否和傣族学生学习汉字的情况相同这一疑问。另外,他认为把学生辍学这一行为作为文化的贫困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杨渝东老师认为沈老师的个案研究非常精彩,能呈现出现代教育在当地遇到的困境和文化冲突。同时提出疑问,少部分学生如何从教育困境中走出来,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汉族的教育考量标准是否一样。接下来,禇老师指出现代教育制度在傣族的推行并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且有很深的政治意味。他的建议是通过对比景颇族和傣族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增加比较的研究视角。最后,杨德睿老师指出案例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傣族有一套丰富的文化传统,地理位置也具有特殊性。研究中除了表述清楚傣族的教育现状之外,还可以关注年轻人在辍学之后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行动。同时,杨老师建议可以增加对傣族女学生的研究进行对比。在激烈的讨论中,沈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回应,并表明在讨论过程中收获了许多研究视角和思维启发。在场的同学们也表示受益匪浅。此次谋思谈活动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拉下了帷幕。

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研一 孙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