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栏目简称}

我们师生代表团赴港参加创新及卓越教学研讨会及学生交流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17浏览次数:2664

    2018年4月12日至14日,以 “创新及卓越教学”为主题的"C9+1"中国研究型高校教育研讨会在香港大学举行。我们许琪助理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参与此次会议,我们14级本科生组成的“福建一都精准扶贫”实践团队作为学生代表与各校师生进行项目汇报与海报展示,并获得香港大学校长Professor lan Holliday 的高度评价。
    在4月13日上午的开幕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和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出席并分别发表致辞。各校代表团、港大师生及香港中小学等各界人士700余人参加大会。各校分别介绍本校在教与学方面的先进经验。
    4月13日下午,研讨会环绕“国际化、创新、跨学科及影响力”等几大主题设置了分组讨论,参会院校各自就教与学上的创新性和成就分享了经验并互相学习。许琪助理教授从社会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入手,将课程内容分为社会学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方法学习两类,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当代社会变迁、并培养学生解决自身困扰与社会具体问题的操作能力。因此,他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为学生们创造条件,倡导一种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应用型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大学教育的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对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期待。为了更清晰地阐释这一观点,许琪助理教授向在座师生列举了2016-2017年带领14级本科生在福建省一都镇做田野调查的事例。许琪助理教授逻辑清晰,讲述幽默生动,获得一致好评,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许琪老师与团队成员
    4月14日,10校学生共120人分别以海报和视频两个组别,以学校为单位就卓越教学的相关主题进行了展示和报告。我们学生代表团队围绕“课堂之外——我们在一都镇的田野调查”进行主题报告,分享了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从实地调查到撰写学术报告、从吸收知识到应用知识的体会心得。在学习中服务社会,增加社会效益,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就感,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状态。在展示交流的环节,香港大学校长Professor lan Holliday 来到展台,向学生询问田野调查的细节,并称赞该项目“令人印象深刻,有行动力,值得推广。”现场呈现出的友好而开放的气氛,同学和老师提出更实际而富有创意的问题,展示者与观众进行自然的聊天甚至辩论。
展示:主讲人王嘉凡、李贻吉
    据悉,必威·BETWAY福清一都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实践项目在两年内获得多家媒体报道,通过对一都镇村民入户普查与深度访谈,团队成员在院系老师们的指导下深度挖掘当地农民贫穷的原因,并依据当地旅游特色提出一套适用于农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方案,形成的学术作品成果不仅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还得到学界的认可,成为由国务院参事室发起的“首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征文”唯一获奖的本科生作品,在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取得江苏省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报告中提到的用于旅游扶贫开发、改善农民生活的建议措施,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批示,在一都镇逐步落实。
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室前合影
对于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团队成员在不同方面都有各自的体会。
谈到海报展示环节的感受:
邱子舒:此次在港大交流互动的环节形式很活泼新颖,展示者和听众身份可以自由切换,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重要身份,都能体验到展示与倾听的乐趣。同时,活动中增加时速控制、竞赛投票等环节,又让我们感觉到要把握每一次演讲和提问的机会,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适度的自由放松与适度的压力紧张相结合,让整场活动灵活有序,回味无穷。
刘若非:作为展示和演讲者,和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师生讨论是促进我们进步的重要机会,观众们的认真倾听与提问,是尊重,也是启发。我们可以不断地反思项目本身。在问答环节,我们也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细节问题,可能问题本身难以回答,但是大家都记录了下来,会在以后追踪项目时拿来参考。
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谈到对其他学校分享的印象:
武艺:印象最深刻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视频,他们展示了哈工大的优势学科——航天专业的培养方式。哈工大为航天专业配备尖端的实验室,并且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卫星的设计过程中。他们设计研发的“紫丁香”系列卫星已经发射成功,并且目前仍在运行,不断向地面传输大量数据。把遥远的航天梦想变成现实的能力,也激励着航天专业的同学不断探索,克服挫折,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我觉得他们的主题和我们是殊途同归的——师生间教学相长,大学应与社会共振。
李贻吉:围绕“创新及卓越”主题,C9各高校学生团队的活动展示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参会内容充分显示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学科专业的发展往往是基于部分差异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及其人才培养——以某一专业为主,同时提供相关及衍生专业的配套教学,以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教学需求。而港大对于学生交流活动的形式设计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授及老师更多是从旁协助负责主持或点评。一方面是“教”得多样,一方面是“学”得主动,二者可以相互补充,有机结合。
谈到香港大学的氛围与特点:
沈明宏:我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学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在香港生活学习近一年了,对香港大学教育的主要印象便是资源利用。除了空间利用以外,对于学术资源的利用当然更为重要。香港八所重点大学形成了图书馆际文献互助网络(香港高校图书联网,HKALL),有效地整合了各高校的电子与纸质文献资源。另一点是,香港大学的学生展示也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的重要性。对此,我也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向各校的师友介绍了南大的“三三制”,包括“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本科培养阶段与“学术专业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个性化发展路径,很多港大的小伙伴听了都非常感兴趣。
王嘉凡:香港的城市特质,鲜明地体现在大学校园里。在港大校园里漫步时,我总是会留心港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就如同“自由、开放、包容”这种印象标签上记录的一样,他们拥有一种无局促和拘束的自由感,并且充满了自我追求与展现的热情。港大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极为丰富,随时都可以看到各种社团在宣传他们的理念,我非常喜爱这种鼓励个性和自我表达的文化氛围,或许以后有机会,还能再次参与其中。
必威betway平台全体与会师生
必威betway平台项目团队获得的“优秀项目展示团队”的称号

整理:邱子舒
文字来源:刘若非、武艺、王嘉凡、沈明宏、李贻吉、邱子舒

搜索